瑞人云官网

6项专项附加扣除细则

来源:瑞人云 时间 :2019-01-16

  6项专项附加扣除是2019年开始实施的第一项个税新政策,对于纳税人来说是一项大大的福利。由于6项专项附加扣除是新政策,可能大家还不是很了解,下面我们就分别讲讲这些专项附加扣除知识。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是2018年10月2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专项附加扣除分为6项。通过下图我们可以了解各项的具体要点:

6项专项附加扣除细则 第1张

  根据新的个税政策,我们了解到在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时候,除了有5000千的起征点,还可以扣除社保费用和6项专项附加扣除。这样计算下来万元收入的人群,说不定就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了。

6项专项附加扣除细则解读

  1、每个子女每月可抵扣1000元

  根据《征求意见稿》,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其中,学前教育包括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教育;学历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在扣除方式上,受教育子女的父母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经父母约定,也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

  2、继续教育每月抵扣300—400元

  纳税人接受学历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教育期间按照每年4800元(每月400元)定额扣除。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年度,按照每年3600元定额扣除。对于扣除方式,个人接受同一学历教育事项,符合规定扣除条件的,该项教育支出可以由其父母按照子女教育支出扣除,也可以由本人按照继续教育支出扣除,但不得同时扣除。

  3、大病医疗每年最多可抵扣60000元

  根据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的(包括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和医保目录范围外的自费部分)由个人负担超过15000元的医药费用支出部分,为大病医疗支出,可以按照每年60000元标准限额据实扣除。

  扣除方式方面,纳税人应当留存医疗服务收费相关票据原件(或复印件),发生的大病医疗支出由纳税人本人扣除,在纳税人办理汇算清缴时扣除。

6项专项附加扣除细则 第2张

  4、首套房贷每月抵扣1000元

  申请首套房贷专项抵扣,纳税人本人或配偶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偿还贷款期间,可以按照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标准定额扣除。

  非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纳税人不得扣除。纳税人只能享受一套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扣除。

  扣除方式上,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

  5、住房租金每月抵扣800——1200元

  申请住房租金专项扣除时,要根据纳税人承租住房所在城市的不同,按每月800元到1200元定额扣除。

  其中,承租的住房位于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年14400元(每月1200元);承租的住房位于其他城市的,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扣除标准为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承租的住房位于其他城市的,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含)的,扣除标准为每年9600元(每月800元)。

  扣除方式上,住房租金支出由签订租赁住房合同的承租人扣除。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不相同的,且各自在其主要工作城市都没有住房的,可以分别扣除住房租金支出。

  6、赡养老人每月抵扣2000元

  若纳税人赡养60岁(含)以上父母以及其他法定赡养人的赡养支出,可按照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其中:

  (一)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二)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应当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分摊方式包括平均分摊、被赡养人指定分摊或者赡养人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采取指定分摊或约定分摊方式的,每一纳税人分摊的扣除额最高不得超过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并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与约定分摊不一致的,以指定分摊为准。纳税人赡养2个及以上老人的,不按老人人数加倍扣除。

  注:其他法定赡养人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去世,实际承担对祖父母、外祖父母赡养义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以上就是关于6项专项附加扣除的各项的解读,关于如果申报6项专项附加扣除,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网站,网站上有关于申报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站的个税计算器计算自己的个税是多少。